在大学生逐渐逐渐增多的时代,应届生往往为了一份合适自己的工作而弄得焦头烂额。但其实,没有一个良好的求职心态,也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。阻碍大学生就业的不良心理主要有:
羞怯心理:在求职现场丢了自荐书就跑,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、面红耳赤,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赏识。
仕途心理:“学而优则仕”,觉得当官才是正途,削尖脑袋往“衙门”钻,其结果大多是碰得头破血流。
攀比心理:一些学生讲“级别”,觉得在校期间成绩好,荣誉多,“官职”大,理所当然工作也应好。孰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惟一标准,这些热衷于攀比的“高材生”最终只能在“高处不胜寒”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。
依靠心理: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,外出找工作总喜欢父母、同学相伴,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,希望日后相互照应,这种无主见的毕业生只会被用人单位抛弃。
依附心理:自己不急着找工作,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,拿点钱“买”个职位,这样得到的工作恐怕难做长久。
乡土心理:有些大学生不愿出远门,只愿在眼前的“一亩三分地”就业;另一些大学生则早早登上爱情方舟,毕业后为与另一半留守同一战壕而死守一方,这样很难有作为。
保守心理:缺乏竞争意识,不敢迎接挑战,或抱着谦虚“美德”不放,不敢亮出自己长处及特色,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。
低就心理:与保守心理相反,这些人总觉得竞争激烈,自己技不如人,遂甘拜下风,不敢对自己“明码标价”,找个“买家”草草“卖”出。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签订,给日后工作带来了隐患。
厌世心理:有些人思想激进,处处摆“酷”,不愿出去找工作,嫌这儿工资低那儿待遇不好,一说找工作就想自己当老板,工作没找着反倒欠了一屁股的债。
造假心理:假学历、假证书、假荣誉等并非敲开就业大门的救命稻草,假的终究长不了,反而只会毁了自己前程。
和谐的社会需要和谐的就业环境。大学生面对就业也应该有和谐的心态,在端正心态的基础上,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。面对目前的就业前景,大学生应该做到一下几点:
(一) 加强对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指导
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现象,但面对挫折时,大学生要以积极、冷静地心态来认识挫折,分析原因,以求得问题的解决。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,高校应开设相关课程或举办相关讲座,帮助大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,如:自我转化法、适度宣泄法、松弛练习法、自我安慰法、理性情绪法等,使他们在面对挫折时,能够自我改变认知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,减轻不良的心理困扰。
(二) 客观评价自我,改变不合理的就业观念
大学生要通过他评、自评和心理测验,客观地评价自我,树立良好的择业就业心态,准确地分析自己的个性、兴趣、能力,正确审视自己的优缺点,更适合从事什么工作,以尽量避免“走错职业道路”而产生不必要的心理障碍。
在客观评价自我的基础上,大学生平时要多关心就业形势,专业发展前景,行业现状等实际情况,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,确立合适的择业就业标准、就业地区等,避免“眼高手低”,逐步向自己的人生目标、职业理想前进。
(三)大力提升大学生求职就业能力
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因为缺乏自我认知,既说不出自己的优势,也搞不清自己的兴趣特长,对自己的未来不能够做出清晰的判断和规划,所以求职时会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能干,又似乎什么也干不了,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做什么,更不知道如何获得一份能够长远稳定发展的工作。而对于用人单位而言,所需要的恰恰是那些对所应聘的岗位和组织有高度认同,同时又有足够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求职者。显然,解决这对矛盾冲突是首要问题。
要提升大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,首先要有求职的动力,让他弄明白“我为何而工作”,明确了价值观找出了答案,求职的动力自然就足了。其次要了解职场和职业,提前做好职场所需能力和素质的积累,做好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,明确自己的最佳定位,实现自主择业。最后才是掌握求职技巧,了解求职中的游戏规则,制作有战斗力的简历,模拟面试情节,使求职面试脱离书本教育,立足于实情进行现场演练,让大学生在课堂上接收职场信息,积累实战经验,从而真正提升其求职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