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位最近刚成为新手妈妈的女士——我们且称呼她为小A吧,在领英诊所发出了这样的困惑:
“我有教师经验5年,海归硕士,宝宝6个月。目前辞职在家带娃,有些焦虑。
想等孩子2岁回归职场,继续教书。那时34岁,不知道将会面对怎样的情况。请给我一些现实的建议吧。”
在重返职场这件事上,我认为小A有两个挺不错的优势:
第一,喜欢自己的工作。对一份工作来说,喜欢很重要,它最起码确保了你在“工断”后再就业时方向是明确的。
第二,她曾有过不短的工作经历,在教师这个非常看中实战和经验的行业里,这是加分项。
在教师这个行业里,34岁虽然不算年轻、有着所谓的年龄优势,但也不至于像很多行业一样,有“35岁这道坎儿”那么大的焦虑。教师这个行业,整体对年龄还是宽松的,所以小A对年龄上的焦虑大可不必。
但小A给出的个人条件比较模糊,比如你在哪里教书?之前的教书经历是在公办还是民办学校?是小学还是中学?教授的科目是什么?
重返职场后继续教书的话打算进公办还是民办?当小学、初中还是高中老师?这些信息我一无所知。
要知道教师这个行业,每个省、市、区甚至学区政策都有极大不同;也会因为你带的年级、教的科目有不同条件和限制。
因为各地各校差异较大,我无法给出量身定做的建议,这里只能给小A两个大方向上的建议。
从小A曾经选择当老师、到做了五年后生完孩子还想继续做这份工作,可以看出,她应该是倾向稳定性较高的工作,有可能两年后重返岗位就会把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”这份工作一直做下去。
如果是抱着这样的打算,我建议小A利用这两年的时间忙里偷闲把教师编制考出来(俗称考编)吧。
这是假设小A曾经不是在编老师,而是作为特岗教师、编外教师、合同制教师、私立学校老师接受单位应聘的。
考编和考公务员性质类似,在编教师拥有的编制为事业编,在编老师属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。
尤其是在不错的公立学校当一辈子老师的话,想要“一劳永逸”,考编是必备的。
但是考编有一些严格的限制:
首先是年龄限制。一般要求应考者在30或35岁以下,但如果是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,条件会适当放宽。小A的研究生学历是个不错的砝码。
其次考编对专业要求比较严。如果小A想成为中学老师,那中学教招的很多岗位要求专业一致或者接近,所以小A要根据自己的专业选科目或者选不限专业要求的岗位。
不过关于编制考试就和“国考”一样,难度也是越来越高,尤其是在大城市,几乎是“逢编必考”,有了编制不一定会有学校录用你。
但如果你想长久在公立学校待下去则必须要有编制,据说上海考编的通过率大概5-10%,也是卷得厉害。
所以,建议小A自行查询你所在地相关区教育局的文件(因为每个区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),仔细看清楚户口要求、考题本身、卡专业对口、录取率这些重要信息,自行斟酌要不要挤考编这条路。
你没看错!
我知道“读博”这两个字说起来轻松,但每位博士背后都有一段长达几年的血泪史。如果你打算以教师作为长久职业,拿到博士学历至少可以给你带来以下两个好处:
第一,很多地区的教育局规定,博士学历是免考编制的,只要有学校接收你,在编教师基本确保;而且,有了博士学历后,以后在学校升职、课题负责人什么的都是优先的,入职中学属于“降维打击”。
第二,有了博士学历后,你挑选学校的level和范围都会扩大不少。
现在名校博士去北上广深的好中学当高中老师已经越来越趋于普遍。
去年深圳中学发布的2020年新入职教师“全名单”就引起过热议:新入职老师共66人,其中硕士39人,博士21人,博士(后)6人。
这些新教师中毕业院校为北京大学的有17人,清华大学有16人,更是不乏剑桥大学、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毕业生。
而且学校对招聘的年龄限制也很宽泛,只要是45岁以下的海内外全日制博士都可以应聘:
当然,高学历人才待遇肯定优厚。
在办理入编手续后,新聘教师除享受深圳市在编中小学教师统一薪酬福利待遇(含基本工资,各类规范性津补贴、五险一金、职业年金、住房补贴等)外,符合条件的优秀毕业生还可享受一次性引进奖励补贴。
20万+年薪招应届毕业的公办学校中小学老师已经成为了深圳多个区的“标配”;部分办学体制比较灵活的非公办名校,扣除五险一金后,教师薪酬比公办学校高出20%-30%,平均年薪达到30万+。
而且名校博士去的高中一般不会差,学生生源都很好,除了教学学校还会要求老师带学生进行课外研究、海外竞赛……老师不仅受家长尊重,非常容易有成就感。
相比较于博士毕业后,在大公司做996的高级打工人、或者挤破头去高校花六七年拼个faculty的位置(且大概率不能成功),博士去大城市的好中学任职竞争压力小、编制好拿、解决户口、收入可观、相对稳定,算是“好买卖”。
海外硕士毕业在国内高校读博也是近些年常有的操作。如果考虑这条路,小A需要注意:国内现在的好学校,绝大多数都采用了申请审核制。
有的学校是纯审核制,不需要考试;而有的学校只需要考外语;而还有一些学校,不仅需要材料审核,还有一轮笔试、二轮笔试加面试,各高校情况不同。
不过对申请者来说,最重要的是联系导师,在导师有招生名额的情况下,看看你的背景是否符合,如果匹配,申请成功的几率很大。
我知道一边带孩子一边读书会非常辛苦,我周围有不少在海外读博的妈妈说身心俱疲一点不夸张。
但如果这是一条你权衡后认为最好的选择,不妨和伴侣、父母商议一下,让他们在育儿方面多多支持。
毕竟从长远看,这也是一件利己、利娃、利全家的事。
对于依然想成为老师的小A来说,再就业择校时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不妨作为考量:
多看学校教师的构成。
这是在上海一所区重点工作的高中英语老师给出的建议。她直言:最推荐去老教师多的学校,因为老教师多,一方面能比较照顾新老师,另一方面,新教师之间的竞争也会少一些。
有些学区会对新上任1-2年的教师组织“新秀奖”这类竞赛,假如新老师很少,你拿个三等奖回来都是宝贝,但如果这所学校的新老师太多,一些老师拿一等奖,你捧个三等奖回来可能还会被校长批评。
所以新老师之间也会形成内卷,如果你所在的学校新老师多,大家就会形成激烈竞争,大家都需要抢着去代表学校参加外面的比赛,这种竞争是不利于你个人的晋升的。
而如果老教师比较多,一个科目的新教师等于只有你一个独苗,自然就只有你能上阵。
如果经济条件尚可,建议工资不列为优先考量的因素。
同级、同科但不同学区的学校,老师可能会有着两三万工资的差距。但钱不是白拿的,多拿钱代表多承担工作量与责任,事业单位的钱是有绩效的,全是靠干活干出来的。
所以小A可以结合自身经济条件、宝宝的需求等多考虑一二。
市区学校VS郊区学校。
在一些大城市,比如上海,市区学校的工资一般比郊区低,而租房费用又比郊区高,甚至很多郊区学校免费提供教师宿舍。
算下来,郊区工资高+租房每年可以“多赚”好几万,从性价比考虑不妨多看看所在地的郊区学校。
对任何一位面临生育的女性来说,从生产后到重返岗位(无论是几个月的产假还是几年的gap year)都是一条艰辛的路。
除了寻求家人的支持外,更多需要我们自己负重前行——持续充电、提升业务技能、或者提前为转岗转行做好铺垫……同时还要照顾好婴儿。
但正如那句老话说的:世上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算数。你现在的付出终会成为你职业生涯的垫脚石。
注:本文转载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